歷經百余年,人類通信方式已由初級的電報進化至今日之5G通信,生活面貌可謂煥然一新。光模塊是光通信的核心器件。在光纖通信中,光模塊的作用很重要,它主要完成光電轉換和電光轉換,把發送過來的電信號轉換成光信號;通過光纖再把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進行傳輸。伴隨著光通信產業的發展,光模塊也在不斷進化,小型化、低成本、高速 率等特性是產品迭代的主要方向。

01、光模塊的卓越地位
02、光模塊的功能與結構


03、光模塊的發展概述
光模塊的三大核心特征詳解


由于高速信號在銅纜中衰減迅速,難以支持長距離傳輸,而光的傳輸頻率遠超無線電信號,高達1000倍以上,從而顯著提升了信息傳輸速率。因此,光纖逐步成為了主流的傳輸介質。
在計算機、存儲器和交換機內部,數據以電信號的形式進行處理和傳遞。那么,如何將電信號轉換成光信號并送入光纖?又或者如何將光纖中的光信號還原為電信號,以便接入通信系統?
正是在這樣的需求背景下,光模塊這位通信界的魔法師應運而生。它巧妙地實現了光電轉換,為信息的高效傳輸鋪設了堅實的橋梁。
自光模塊問世以來,它便在通信界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,無人可撼!諸多通信行業的領軍人物都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:
“光通信的基石,非光模塊莫屬。”
“在5G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,光模塊無疑是所有承載技術的必備之選。”
“無論是哪一種5G承載標準和技術,背后都少不了光模塊的支撐。特別是那些長距離、低成本、高速率的光模塊,它們是實現5G低成本廣覆蓋的關鍵所在。”
……
光(guang)模塊(kuai),作為一個復雜的組件,通(tong)常由多個關(guan)鍵部分構(gou)成:光(guang)發射組件(包括激光(guang)器)、光(guang)接收組件(含探(tan)測器)、驅(qu)動電路以及光(guang)電接口(kou)等。這些(xie)部分共同協作,使(shi)得光(guang)模塊(kuai)能(neng)夠(gou)完成其(qi)在通(tong)信中的核(he)心功(gong)能(neng)。其(qi)結構(gou)示意圖如下,展示了各個組件之間(jian)的緊密配合(he)與聯系。

光模塊結構示意圖(SFP + 封裝)
在光通信的世界里,信息的傳送與接收都依賴于光模塊這一關鍵角色。以下是光模塊在通信過程中的作用詳解:
1、在發送端,光模塊肩負起將電信號轉換為光信號的重任,確保信息能夠以光的形式在光纖中傳輸。
2、光信號在光纖中穩定、高速地傳輸,跨越長距離,抵達目的地。
3、到達接收端后,光模塊再次發揮作用,將光信號還原為電信號,從而完成整個通信過程。

光模塊作為5G網絡物理層的核心組件,在無線及傳輸設備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。隨著5G承載技術的不斷演進,25/50/100Gb/s的高速光模塊正逐步在前傳、中傳和回傳接入層得到廣泛應用。同時,為了滿足更高速率、更大容量的傳輸需求,N×100/200/400Gb/s的高速光模塊也將在回傳匯聚和核心層逐步引入。
光模塊的發展趨勢和技術路線,如下圖所示,展現了其不斷邁向更高速度、更低成本、更可靠性的未來。


光模塊的三大核心特征詳解
1、封裝形式
封裝形式標準的統一,確保了不同廠商生產的光模塊能夠無縫兼容、互聯互通。作為光模塊最為顯著的特征,封裝形式不僅影響著模塊的外觀尺寸,更直接關系到其性能與可靠性。隨著光電子器件技術的不斷進步,器件和芯片的帶寬日益增加,光子集成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發展。這些技術的進步,使得光模塊實現了更高速率的傳輸和更小尺寸的封裝,為光通信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。
下圖展示了光模塊封裝形式的發展歷程,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技術進步的軌跡和光通信行業的蓬勃發展。
2、傳輸速率
高速率的數據傳輸是5G時代的重要標志,也是各種創新應用得以實現的基石。傳輸速率,即每秒傳輸的比特數,是衡量光模塊性能的關鍵指標,通常以Mb/s或Gb/s為單位。從早期的155Mb/s開始,光模塊的傳輸速率不斷攀升,經歷了622Mb/s、1.25Gb/s、2.5Gb/s、10Gb/s等多個階段,如今已經邁入了25Gb/s、50Gb/s、100Gb/s、200Gb/s、400Gb/s乃至800Gb/s的高速時代。這些驚人的速率提升,不僅為5G網絡的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,也為未來的通信技術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為了實現更高的速率,通常有以下 3 種解決方案:
為了實現更高的速率,通常有以下 3 種解決方案:
A、提高光源波特率
瓶頸:II-V族半導體激光器的性能。
目前的50G光源解決方案均為外調制的EML。
B、提高通道數
難點:體積、功耗、散熱等設計封裝。
增加客戶的光纖資源成本。
C、高階調制
主要有PAM4和相干調制2種,
PAM4是目前400G光模塊最常用的
但相應增加了芯片成本。
3、傳輸距離
在光通信領域,追求更快的傳輸速率和更遠的傳輸距離一直是通信行業的不懈目標。光模塊的傳輸距離作為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標,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,也在不斷提升。
在光模塊的發展初期,主要存在SR(100米)、LR(10公里)、ER(40公里)、ZR(80公里)等幾種傳輸距離標準。然而,隨著數據中心網絡建設的不斷推進,對于性價比更高的布線需求日益凸顯,因此,DR(500米)和FR(2公里)這兩種新的傳輸距離標準應運而生。這些標準的出現,不僅豐富了光模塊的產品線,也為數據中心網絡的建設提供了更多選擇。
下面,我們將為您詳細介紹常見的光模塊傳輸距離及其應用場景:

在光通信領域,我們常常面臨一個權衡:速率越高,傳輸的距離往往越短。當傳輸距離超過光模塊的極限時,我們有兩種解決方案。一是利用EDFA(摻鉺光纖放大器)等光纖放大器來增強微弱的光信號,從而延長其傳輸距離;另一種方法是采用相干光模塊進行傳輸。然而,這兩種方法都伴隨著額外的成本,需要我們在實際應用中權衡利弊。
隨著5G時代的來臨和物聯網的廣泛普及,信息量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。這對整個通信系統的物理層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,要求其具有更高的傳輸性能。光模塊作為通信系統中的關鍵組成部分,必將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,為通信技術的發展貢獻不可或缺的力量。